1935年,聂荣臻让杨家华去买烧饼,没想到烧饼铺老板帮了红军大忙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20 点击次数:166
1935年8月,累得不行的中央红军,经过好多磨难,终于走出了那片无边无际的大草地。战士们拿起枪、摘下帽子挥舞,眼里含着泪,紧紧抱在一起。之前的害怕和慌张,全都被欢呼和兴奋给代替了。
毛主席他们望着战士们兴高采烈的样子,心里头也挺高兴,脸上自然而然地挂上了笑容。但在这笑容背后,却暗暗藏着一丝担忧。
走出草地真是让人高兴,但前方情况可不妙,老蒋又派了大批军队候着他们,想一举消灭红军。被围堵没啥大不了的,红军战士啥大风大浪没见过,从江西一路走来,多少围追堵截都挺过来了。
担心的其实是另一件事:红军接下来该怎么走?最终要到达哪个地方?
红军眼下子弹快打光了,啥物资都紧缺得要命,再加上一路走下来,战士们都累垮了,急需找个安稳地界歇歇脚。可问题是,他们对陕甘这地界儿几乎一抹黑,连往哪儿走、落脚点在哪儿都不知道,这可咋找?
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们被一连串的问题搞得头疼,这可咋整?
红军没别的法子,只能继续前行,好不容易闯过了危险的腊子口,接着就来到了哈达铺。就是在哈达铺这个地方,红军总算是找到了个能安稳落脚的地儿。
能找到这个关键的地方,多亏了那个烧饼铺的老板,这到底是咋回事?
那时候,聂荣臻吩咐战士杨家华出去买些烧饼回来。谁也没想到,这家烧饼铺的老板,竟然给红军帮了个大忙!说起来,一个普通的烧饼,竟然改变了红军的命运轨迹!
这事儿听起来挺让人难以置信,不过它真的发生了。
这事儿得从红军抵达哈达铺那会儿讲起……红军的到来,给哈达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他们像一股清新的风,吹散了往日的沉闷和压抑。那时候,镇上的居民都好奇又紧张地看着这些穿着灰色军装的战士们,不知道他们的到来会带来什么。但很快,红军就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信任。他们纪律严明,不拿群众一针一线,还帮着乡亲们干农活、修房子。渐渐地,镇上的居民开始主动跟红军战士们打招呼、拉家常,就像一家人一样。红军还在哈达铺宣传革命思想,动员大家参军参战,支持革命事业。许多年轻人被他们的热情和信念所感染,纷纷报名参军,想要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那段时间,哈达铺到处都洋溢着革命的气息。人们谈论着红军、憧憬着未来,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正在向他们招手。这一切的变化,都是因为红军的到来,让哈达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。
【一、偏远小镇】
1935年的时候,蒋介石听说红军已经成功穿越了草地,心里头不由得有点发慌。他赶紧给甘肃省的头儿朱绍良打了个急电,让他赶紧派兵去把腊子口给守住。说是要利用那地方的地势险要,把红军给拦住,最好能把红军在雪山草地那一带给干掉。
遇到敌人的防线,毛主席下令红四团必须在三天里拿下腊子口,给红军部队闯出一条活路。到了9月17号那天,红四团准时攻下了腊子口,然后大军就朝着哈达铺那边继续开进了。
拿下腊子口后,红军行动起来就顺畅多了。但对毛主席他们来说,接下来红军该往哪儿走,还是心里没底。
要想拿下哈达铺,红一军团就派侦察连连长梁兴初,让他带着手下先去那边探探敌人的底。要是发现敌人数量不多,那就直接动手,把哈达铺给攻下来。
梁兴初一接到任务,立马召集连里的干部开会,商量着要扮成国民党中央军的模样,悄悄摸到哈达铺去。上面领导听了他们的计划,点头同意了。
梁兴初身着中校军装,领着人浩浩荡荡地抵达了哈达铺。别看哈达铺只是甘肃那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,但它位置关键,正好卡在交通要道上,打从明清那会儿起,就有络绎不绝的商人打这儿过。
梁兴初领着一帮人到了城门口,守城的士兵一看是中央军的人,赶忙笑脸相迎,一个劲儿地点头鞠躬。他们面上装得挺客气,但心里头还是留了个心眼儿。
平时咱们肯定不会多想,但现在红军到了这儿,上头老早就下了命令,让各地的队伍都得提高警惕。哈达铺的兵哪敢放松?这时候突然冒出一支中央的军队,能不让人心里犯嘀咕吗?
为了保险点,守城的兵哥儿们客气地跟梁兴初说,想瞅瞅他的证件,确认下身份。
梁兴初心里清楚,城上的守卫士兵难免会起疑心。但他心里有数,只要自己把架子摆得足足的,那就更显得逼真了。
梁兴初看到小兵朝他要证件,就装出生气的样子说:“你们到底是哪部分的,胆敢查我们中央军的证件?是不是嫌命太长了?”
守城的士兵一看梁兴初那架势,心里直打鼓,啥也不敢问,赶紧就放他们进去了。
梁兴初领着一帮人到了镇上的办公地儿,把镇长、保安头头这些管事的都叫了过来。他们一看梁兴初肩上挂着中校的牌子,一个个都变得小心翼翼,不敢随便出声。梁兴初直接就问他们,镇上兵力咋安排的,粮食啥的准备得咋样了。这些人一听,都老老实实,一五一十地回答了。
问完话,梁兴初朝副连长眨了眨眼,副连长立刻领人出去了。等副连长一回来,梁兴初心里就有数了,哈达铺已经被他们拿下了。
这时候,梁兴初咧嘴一笑,对大伙儿说:“兄弟们,咱们是红军,哈达铺现在已经在咱们手里了,所以,就别再做那些没意义的挣扎了。”
镇长一听就愣住了,他以为梁兴初是在逗他玩:“领导,你这是不是在跟我开玩笑?”
梁兴初只是轻轻一笑,啥也没说,结果把镇长吓得一屁股就坐到了地上。
按照之前的计划,咱们先去探明了哈达铺的底细。随后,一部分人动作迅速,直接就把城门给控制住了。剩下的兄弟们,则分头行动,有的奔向了镇公所,有的去了军营,还有的到了邮局。哈达铺的那些士兵,还没搞清楚咋回事,武器就被咱们给收缴了。
红军主力队伍紧接着就进驻了哈达铺……他们大步流星地向前,没多久就抵达了哈达铺。队伍整齐划一,气势如虹,哈达铺的群众看到这一幕,心里都充满了希望和力量。红军战士们脸上洋溢着坚定的神情,他们知道,这次的行动意义重大,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。随着红军的到来,哈达铺也焕发了新的生机。群众们纷纷走出家门,迎接这些英勇的战士们。红军战士们也与群众亲切交流,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,为他们排忧解难。整个哈达铺都沉浸在一片和谐、温暖的氛围中。
【二、小鬼,去买几个烧饼】
前面咱们提到过,哈达铺虽然地处偏远,但它位置挺好,不少商人老爱往这儿跑,镇上有好多家商铺。人多热闹,买卖兴旺,物资自然就不缺。不光东西多,价格还挺实惠。
之前攻打腊子口时,红军收获了不少粮食。现在到了哈达铺,这地方的物资更加充裕了。
回想起红军战士过草地那会儿,真是受了不少罪,连吃的都难找。因此,一到哈达铺,红军总政治部就立马喊出了新口号:“大伙儿得吃顿好的!”他们给每位战士都发了一块钱大洋,还吩咐炊事班做顿丰盛的,好好慰劳大家一番。
战士们手头有了钱,就跑到市集上去采购东西。这些红军战士多数来自南方,以前没吃过羊肉,所以肯定会买上一些尝尝,还会买鸡蛋、小零食、布料等杂七杂八的东西。哈达铺的市集上,一下子就挤满了红军战士,可热闹了。
战士们能解解馋,红军的领导们也终于能美餐一顿了。这一路上,就连毛主席他们也没什么好吃的,吃的和战士们没啥两样。
聂荣臻领着队伍抵达哈达铺,一安顿好行李,他就觉得肚子饿得咕咕叫。他转头对战士杨家华说:“小伙子,我刚才瞅见集市上有卖烧饼的,你快去跑一趟,买几个回来尝尝。”
杨家华停了手里的活儿,应了一声:“好嘞!”接着就出门去了。
杨家华一到集市,哇塞,那叫一个热闹,他这儿瞅瞅,那儿逛逛,心里头那个美。突然,他瞅见一个熟人正摆着摊卖烧饼,立马小跑过去,摸出兜里的全部家当,问:“哥们儿,我这点儿钱,能买几个烧饼不?”
烧饼店老板乐呵呵地说:“咱这儿四个烧饼一份,您要带走几份?”
那就点四个吧!
“行嘞!”
讲完后,烧饼店老板随手抄起旁边的一张报纸,把四个热乎乎的烧饼逐个摆上去,接着用报纸一卷,就塞给了杨家华。
“老板,真是太感激了!”杨家华一把接过烧饼,乐颠颠地就跑回家去了。
“头儿,烧饼我买回来了。”杨家华把烧饼搁桌上,开口说道。
聂荣臻乐呵呵地说:“不错,你们真是费心了。”
林彪在一旁没吭声,直接抓了块烧饼就开啃。聂荣臻也顺手拿了一块,可他还没开动,林彪那块烧饼就已经下了肚,看样子是真饿了。
聂荣臻把包着东西的小纸包给了林彪,林彪从中抽出一块,抽完后,他就顺手把纸包回传给了聂荣臻。
聂荣臻婉拒说:“你要是饿了,就自己多吃点。”
林彪啥也没说,直接把纸包又递了过来。聂荣臻见状,也没客气,伸手就接了过来。他边吃边拿起一块烧饼,对杨家华说:“来,你也尝尝!”
杨家华哪敢接过来吃,他赶紧摆摆手拒绝说:“领导,我现在不饿,您自己吃吧!”
聂荣臻笑着说:“你肚子都咕噜咕噜响了,还硬说不饿,赶紧吃吧。你吃点儿,我好专心看报纸。”说着,他用眼角的余光瞟了瞟包烧饼的那张报纸。
杨家华还是一个劲儿地推脱,但聂荣臻直接就把烧饼塞到他手里,杨家华见状,也只好收下了。
聂荣臻手里拿着烧饼,边吃边浏览着报纸。当他翻到下一页,突然几个大字吸引了他的注意:太原的阎锡山,那个绥靖公署的头儿,正带着他的国军部队去攻打刘志丹。
聂荣臻一看,心里先是吃了一惊,接着就兴奋起来,他继续读了下去。报道里讲了刘志丹在陕北带的那支红军,还有他们现在的情况。他们不光建起了根据地,在老百姓那儿的口碑也相当不错。
聂荣臻高兴得不行,噌地一下从座位上蹦了起来,朝杨家华喊道:“小子,赶紧的,把通讯员叫过来,让他马上把这份报纸送到毛主席那儿,还有中央去。”
杨家华正啃着烧饼,也没多想,赶紧把烧饼往兜里一揣,接过报纸撒腿就跑。他找到通讯员,吩咐对方赶紧把报纸送走。
在房间里,聂荣臻满脸激动,高兴地跟林彪说:“陕北那边还有咱们的根据地,刘志丹正带着一支红军队伍在那里!”
林彪也想瞅瞅报纸,可惜已经被人拿走了,他连忙追问:“这事儿是真的不?”
聂荣臻用力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。听到这个消息,林彪重新坐下来,手里拿着烧饼咬了一口,便开始默默地思考起来。
聂荣臻对于中央红军接下来该往哪儿走,心里也没个准儿,中央的那些会议上也没商量出个所以然来。身为高层领导,他当然清楚这状况。但现在报纸上竟然还有关于陕北红军的报道,这可真让人意外又高兴,就好比你在大沙漠里溜达了好多天,猛然听说前方就有水可以喝一样。
聂荣臻心里那个急,真想立马插上翅膀飞到陕北去瞧一瞧!
哈达铺那儿搞到的那份关键消息,说不定能让红军接下来的打算大变样,还能救红军一命。聂荣臻在屋子里琢磨了一会儿,脸上掩不住的乐呵。
突然,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,急忙走到杨家华跟前说:“小子,你这烧饼买得挺到位,报纸更是买对了,你可是帮了大忙,快去烧饼铺再多买点报纸回来!”话音未落,他便从兜里掏出一块银元塞给了杨家华。
杨家华挠了挠头,咧嘴一笑说:“对!”
杨家华心里明白,在红军长征的路上,好几位领导都爱读报纸。每到新的地方,只要有机会,他们肯定会找报纸来看。以前,他也给聂荣臻等领导买过报纸,所以这事儿他门儿清。
杨家华一把抓过大洋,转身飞奔而出,又回到了集市。他直奔刚才那家烧饼铺,对着老板就喊:“老板,我拿这块大洋,换你那些报纸,成不成?”
烧饼铺老板乐呵呵地说:“这些报纸都是老黄历了,没啥大价值,你要是需要,直接拿去就行。”边说边把报纸塞给了杨家华。
杨家华连忙摆手:“真不行,真不行!咱有规定,不能动群众的东西,哪怕是一针一线。这布包是您用来装烧饼的,而且您也花钱买了,我得给您钱。”
杨家华拿了报纸,随手把银元搁在了烧饼店的桌面上。这店家头一回碰到这么有规矩的队伍,以往那些当兵的,能吃上他家的烧饼还给钱,那就算不错的了。
烧饼店老板心里暖洋洋的,赶紧说:“你给这一大块银元太多了,要不这样,你再多拿几个烧饼路上吃。”
杨家华乐呵呵地说:“行嘞,真是谢谢您了!”
杨家华拎着烧饼和报纸回来,一股脑儿全递给了聂荣臻。聂荣臻一瞅见报纸,立马就埋头看了起来,连放边上的烧饼都忘了啃。
【三、到陕北去】
1935年9月19号那天,聂荣臻他们一行人抵达了哈达铺。没多久,他们就找到了那份报纸,然后赶紧给中央送了过去,亲手交给了毛主席。
20号那天,毛主席他们带着大约8000人的主力部队到了哈达铺。一到那儿,大家就赶紧商量起红军接下来的生存大事。
9月22号那天,中央领导在哈达铺的关帝庙聚在一块儿开了会。会上,毛主席直接跟大家说:“咱们得往陕北走,去找刘志丹和徐海东他们那支红军队伍汇合。”
到现在,中央红军总算是有了个清清楚楚要去的地方!
红军刚踏进哈达铺那会儿,已经走了老远老远的路,全军上下都累得不行,一点劲儿都提不上来了。路上的辛苦倒也不算什么大问题,最让人头疼的是,咱们连接下来的方向都不知道,就这么一直走下去,啥时候才是个尽头?
现在行了,终于找到目标!
烧饼店那张旧报纸可真派上大用场了!
但是,中央为啥决定去陕北,难道真的是因为烧饼店里的一张报纸那么简单吗?
当然不对!
说实话,可能有些朋友已经听说,红军之所以在哈达铺决定去陕北,关键就是梁兴初他们搜罗到了一大堆报纸。再加上毛主席到了哈达铺后,他也费了不少劲,搞到了不少报纸。
前面咱们提到过,梁兴初带着侦察连,假装成中央军,成功拿下了哈达铺。不过,他在军团部领这个任务时,还附带了个“小秘密”。
那时候,他一到军团指挥部,左权就直接派给他任务:赶紧动身去哈达铺,探探敌人的动静,再想办法弄点粮食和东西回来。
梁兴初心里有点纳闷,接到任务通知那会儿,他还琢磨着这事儿肯定挺急挺关键的。但仔细一瞧,这侦察任务好像也没啥大不了的,挺普通的。
他眨巴眨巴眼睛,问道:“就只有这些了吗?”
左权微微颔首,这时,毛主席在一旁开口了:“梁大牙,我再跟你说个事儿。你得想办法给我弄点思想上的东西来,比如国民党的报纸、杂志、还有书啥的,只要是近段时间的都行。这可是个挺特别的差事,得办好!”
梁兴初咧嘴一笑,说:“对!一定把任务漂漂亮亮地完成!”
在哈达铺邮局,我们翻到了些报纸。那时候,国民党在岷县有个少校副官,他刚从兰州赶到哈达铺。这人身后跟着几个驮东西的牲口,驮子上满满当当都是书杂志啥的。结果他刚到没多久,莫名其妙就成了我们的俘虏。
梁兴初翻出自己的包裹,瞅见里头有些东西,仔细一瞧,竟是陕北红军根据地的地图和一些报道,说阎锡山打算攻打刘志丹。他心头一震,觉得这事儿非同小可,二话不说,当晚就带着那些报纸直奔毛主席那儿去了。
八十四师的师长高桂滋讲道:“红军二十六军盘踞在陕北,他们到底有多少人,现在还真没法算清,不过枪支倒是有一万多把。军长刘志丹手下有三个主力师,还有十四个游击队归他管。另外,还有一堆小组、赤卫队啥的。现在他们完全占着五个县城,就是延川、延长、保安、安塞和安定这些地方。”
毛主席瞧了瞧那些报纸,心里头乐开了花,转头对梁兴初说:“梁兴初,这事儿你办得漂亮!打今儿起,你们的侦察连就是咱们的先锋队了。每到一处新地方,头等大事就是得找‘思想养料'去!”
看到这儿,可能有人心里犯嘀咕了,不是说哈达铺是个挺偏的小地方嘛?那时候,咋能有这么多报纸?这不是挺奇怪的吗?
完全不矛盾嘛!
哈达铺,以前叫哈塔川,确实是甘肃那边挺偏远的一个小镇,但一直以来都是个挺关键的交通路口。还有,哈达铺这儿种的当归特别好,品质上乘,名声在外,把好多外地的买卖人都给吸引过来了。
这些人抵达哈达铺后,为了方便买东西,就在那儿开了家店铺。店铺开张没多久,他们还在那儿买了房子,种起了当归。
外头来的人嘛,总会在这儿逗留阵子。逗留期间,瞅瞅报纸总没错,瞧瞧最近有啥新鲜事儿,家里那边情况如何了?
因此,哈达铺那儿就办起了第一个邮政代理点。
毛主席和党中央一听说陕北有刘志丹领导的红军,马上就行动了。9月21号那天,在哈达铺召集了团级以上的干部开了个大会,商量后决定把红一方面军改成陕甘支队,然后赶去陕北跟刘志丹的红二十五军汇合。
9月23号那天,陕甘支队告别了哈达铺,正式启程去往陕北的路上。
红军眼下正朝着陕北进发,但路上碰到了国民党军队的阻拦,这可咋整?
党中央来了个妙招,让红军主力偷偷往陕北摸过去,同时又派了支队伍往东边大张旗鼓地进攻,搞得动静特别大。他们还放出话说:“咱们的目标是天水!”
我们把敌人耍得团团转,让他们真以为情况不妙,结果他们慌慌张张地把大批重兵调到天水,生怕红军会往东边去。
国民党军队在天水周围设下了防线,眼巴巴地盼着红军现身。可一连等了好几天,连个红军的边角都没瞅见。
国民党那些军官都在琢磨:红军究竟跑哪儿去了?
咱们的红军,没往东边去,反倒是从哈达铺直接朝北开拔,每天嗖嗖地走上一百多里路。到了9月26号那天,他们已经过了渭河,还是一路往北走个不停。
敌人得知我们的行动后,全都愣住了,过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:原来毛泽东是要去陕北和刘志丹碰头!
过了渭河,咱们就到了陕西、甘肃和宁夏交界的六盘山回民地带。一踏入这少数民族的地方,红军战士们心里头多少有点忐忑。但没想到,这儿的回民老乡们特别热情。红军一来,他们纷纷走出家门瞧新鲜。有的老乡还烧开水给红军喝,甚至拿出自家的粮食送给红军。
一打听才知道,原来没多久前,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刚从这儿路过。他们队伍规矩严,给老百姓留下了挺棒的口碑。现在瞧着眼前这支红军,衣裳跟他们那会儿差不多,老百姓心里头自然就有好感。
真没想到,还没到陕北地界,陕北红军就已经悄悄地给中央红军准备了一份“大礼”。
10月10号那天,中央红军成功翻过了六盘山,然后抵达了甘肃省的镇原县三岔镇。到了那儿,他们碰见了刘志丹派来的人。
毛主席瞅见刘志丹的亲笔信,心里头那个乐呵,他立马跑到一处高坡上,举着信纸,冲着坡下的弟兄们扯开嗓子喊:“大伙儿听着,刘志丹同志来信了,咱们马上就要到陕北!”
士兵们一个个乐得手舞足蹈……
1935年11月6日那天,毛主席带着中央红军,跟徐海东和刘志丹领导的红十五军团胜利碰头了!
现在咱们再聊聊长征这事儿。红军从江西出发后,原计划是去湖南找贺龙的队伍汇合。但没想到,敌人挡了道儿,他们只好拐弯去了贵州。
后来,红军没了明确方向,被敌人追着跑,只能硬着头皮翻雪山、穿草地。一直走到哈达铺,看到了些报纸,这才心里有底,决定往陕北那边走。
哈达铺的报纸帮了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一个大忙,让它们找到了联系,最终解决了部队的去向问题!
想象一下,要是红军那时候没在哈达铺瞅见那份报纸,或者杨家华没去那个烧饼铺买几个烧饼尝尝,那红军接下来会往哪儿走,可能真的就没人知道了。
有几份报纸意外地透露了红军的去向,这事儿听起来挺碰巧的,简直让人难以置信,不过它还真是真的。
在这些看似碰巧、不经意间发生的事情背后,其实是毛主席、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情报的敏锐嗅觉、对整个局势的精准拿捏,还有他们对红军前途命运的深深担忧。这一切,都是历史发展注定会来的!
庐陵有个年轻小伙子。
文字整理与页面设计:小元